当前位置:首页>佛藏>正文

辩中边论--

时间:2024-10-31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18分类:佛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三卷

大乘论

辩中边论三卷

世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中边论卷上

辩相品第一

  稽首造此论  善逝体所生

  及教我等师  当勤显斯义

  此中最初安立论体。颂曰。

  唯相障真实  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无上乘

  论曰。此论唯说如是七义。一相。二障。三真实。四修诸对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无上乘。今于此中先辩其相。颂曰。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复次颂曰。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如是已显虚妄分别有相无相。此自相今当说。颂曰。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复次颂曰。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已显虚妄分别自相。此摄相今当说。但有如是虚妄分别。即能具摄三种自性。颂曰。

  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显入虚妄分别无相方便相已。此差别异门相今次当说。颂曰。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  亦别名心所

  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即是欲界色无***诸心心所。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今次当说此生起相。颂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所

  论曰。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今次当说此杂染相。颂曰。

  覆障及安立  将导摄圆满

  三分别受用  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  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  由虚妄分别

  论曰。覆障故者。谓由无明覆如实理障真见故。安立故者。谓由诸行植本识中业熏习故。将导故者。谓有取识引诸有情至生处故。摄故者。谓名色摄有情自体故。圆满故者。谓六内处令诸有情体具足故。三分别故者。谓触能分别根境识三顺三受故。受用故者。谓由受支领纳顺违非二境故。引起故者。谓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连缚故者。谓取令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现前故者。谓由有力令已作业所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苦果故者。谓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唯此所说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令不安隐。三杂染者。一烦恼杂染。谓无明爱取。二业杂染谓行有。三生杂染。谓余支。二杂染者。一因杂染。谓烦恼业。二果杂染。谓所余支。七杂染者。谓七种因。一颠倒因。谓无明。二牵引因。谓行。三将导因。谓识。四摄受因。谓名色六处。五受用因。谓触受。六引起因。谓爱取有。七厌怖因。谓生老死。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如是已显虚妄分别。今次当说所知空性。颂曰。

  诸相及异门  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  略说唯由此

  论曰。应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说但由此相等五。所知空性其相云何。颂曰。

  无二有无故  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  是说为空相

  论曰。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所知空性异门云何。颂曰。

  略说空异门  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  法界等应知

  论曰。略说空性有此异门。云何应知此异门义。颂曰。

  由无变无倒  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  异门义如次

  论曰。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无我等义如理应知。云何应知空性差别。颂曰。

  此杂染清净  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全空  净故许为净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此空差别复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此等略义云何应知。颂曰。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见此如理  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

  为善无穷尽  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  为得诸相好

  为净诸佛法  故菩萨观空

下载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1.羯磨-曹魏-昙谛2025-01-03

2.羯磨--2025-01-03

3.鞞婆沙论--2025-01-03

4.禅源诸诠集--2025-01-03

5.禅要诃欲经--2025-01-03

6.禅要经--2025-01-03

7.禅行法想经--2025-01-03

8.禅秘要法经--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