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秘传外科方
总论十八条
化毒消肿托里散
内托千金散
秘传十六味流气饮
内塞散
仙方解毒生肌定痛散
洗药
化毒散血拔毒散
铁筒拔毒膏
仙方隔纸膏
太一神应膏
内固清心散
透脓散
破血散
南星膏
吃药即效散
复元通气散
苦参丸
秘传隔纸膏
追疔夺命汤、飞龙夺命丹
疔疮治法
桃红散
自沸汤
雄黄丸
玉红散
李世安治疔法
当归散
海马拔毒散
李防御五痔方
水澄膏
荆芥汤
润肠丸
龙石散
导赤散
双金散
内补散
国老汤
水澄膏
红肉膏
洗痔金花散
龙骨海蛤散
乳香膏
当归饮
通真煨姜丸
下膈散
洗肠犀角散
止痛麦煎散
黑神黄散
宣风散
木通散
收脓膏
车前散
注青膏
金花散
山甲散
解肠散
神验治痔方
跋
治诸杂证品
神医华佗云
又妇人产方
又妇人产方
紫苏饮
济阴丹
救解诸毒伤寒杂病一切等证
解毒散
神仙解毒丸方
神授太乙散
十宣散
黄蜡丸
柞木饮子
合掌散
推车丸
人参交龙散
二母散
黑龙丸
化痰丸
如神丹
神应散
治诸杂证品
生犀复明散
治风湿腰脚诸疾
换骨丹
舒筋散
活络丹
治诸疮
神授香苏散
仙方三补丸
治大风
消风散
追风散
磨风丸
总论十八条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谚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决胜者,良将也;决效者,良医自胜;虽有千万无良医,则药不能自效。尽良将必得兵而用之,良医必得药而用之。良将之威,以能用奇兵而胜敌;良医之功,以能用奇药而愈疾。用兵用药,当先求其良将良医而用之。
苟非其人,则兵药无成功矣。治身之不疾,当从其良医之美论。
《圣惠方》经云:夫痈疽何以别之善。然五脏不调则致痈。久患消渴之证,亦多发痈疽之疾不通,而热相搏,乃发为痈疽,故生大热,甚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焦。痈疽之生,有内有外;内则生于胸腹脏腑之间,外则生于肤肉肌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痈之本者,始于血老不作汗,内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遂成,热所为也。
夫痈疽疔生脓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盖积之所成也。夫保全性命者,竭医于无伤,防萌于、为疽,初觉小异,须怀大怖,时人轻之,误死者众。
夫痈疽初生,其状至微,人多不以为然,宜速疗。热发于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不虚有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实热者易疗,虚寒邪热者难疗。肿起坚硬脓稠者为实,肿下软慢脓稀者为虚。盖病多为方法,而无次序,临时仓惶,何能辨此疾之浅深,是以毙也。
夫疗痈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是伤必为患。然而发痈疽有急治:发于喉舌头面脑项之间,肩背比此伤生者不一也。
凡疗斯疾,如救火拯溺,追奔逐贼之类也。若不速疗,必为大祸矣。然痈疽所发有三等:肿;深疮者,欲在浓处也。
夫痈疽肿,大按乃痛者脓深,小按便痛者脓浅。所按之处不复者无脓,必是水也;按之即复谓气结为肿,久久而不消,后亦成痈疽、疔毒,此是寒气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所以溃者也。此溃必成。然而病有变证,疾有盛衰,明之于心,非偶能尽。医者意也,随时之议。
《圣惠》曰:痈疽、发背、疔疮、乳痈、疽之疖,有五善七恶之证,不可不察也。烦躁而嗽疼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不能进食饮,服药呕吐,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痛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脓肿自消,色鲜不死,三善也;神采晶明,语声清朗,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见二则瘥,七恶见四则危。然则病有原同七恶,皮紧急之如善;病有原同五善,皮缓虚而如恶。夫如是者,岂凡夫之所知哉。若五善并至,则善无以加也。若七恶并臻,则恶剧矣。
今载后证,并加俞募以详明之。
募中腑隐隐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上肉微起者,心痈也。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中脘隐隐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痈也。京门隐隐而痛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痈也。关元隐隐而痛者,小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
上验其人所募,根据此证,审定痈疽浅深者,病从何脏发,先曾食何乳石,又验其气虚实,参详而疗之。
《千金》曰:凡痈疽始发,或大疖或小疖,或大痛或小痛,宜善察之。见有小异,即须大惊复,乃可任意耳。若不紧固,新肉易伤,伤重又溃,再发则祸至矣。慎之,慎之。
凡痈疽初发,急服追疔夺命汤,即能内消。化毒消肿托里散、秘传内托千金散、十六味流气毒药点破,令脓即出。如出不尽,用药煮吸筒拔出其脓毒水血,即便愈矣。
凡肿根脚广一寸至三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名竟体,如豆痛药,肉满之后,用隔纸膏药。
又经云:气塞于经络中,血气俱涩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气所作,其后成痈,乃言阳气成痈者可消。若按之都牵强者未有脓也,按之半软者有脓也。又手按上下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有脓。凡觉有脓,急当破之。无脓但气肿,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针破也,以用千金拔毒膏点散住之。四围坚、中软者,此为有脓审也。一边软,亦可有脓。都坚者,此为恶核,或有气也。都软者,此为有血,血瘤也。当审坚软虚实为要。若坚疽积久后,若更变热,偏有软处,当软处切,不可针破也。软疽者,温暖裹衣置之耳,若针灸刺破,不可疗也凡痈疽有脓,勿忧其皮浓也,宜急破之。如是骨痈者,皮色不变也,急服化毒消肿托里散及入三四分深。如是出脓,不可当头破之,须从下头破者为顺。脓出尽矣,则肉生,用生肌敷药,次用膏药愈矣。
又曰: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状大而赤黑,不急速疗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经》曰:项前颈名。
《卫济宝书》:耳后一寸三分,至命之处,发之必死。故锐毒不治。锐毒者,锐其毒也,名曰发颐,乃热气上蒸,连额而口者,穿喉立死。
又发脑疽者,热气上攻于脑,出皮肤作头,初发如黍米,四畔赤肿硬,连于耳项,寒热疼《外台》:诸发于嗌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则血为脓不泻,塞咽喉而死;半日血化为脓者心烦者死,不可治之。又验其气虚实,参详而疗之也。又曰:发于胸者,名井疽,状如豆大,三四日起,不早疗,下入腹中,入腹不疗,十日死。寒热不去亦死矣。又曰;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无水者,死不疗;不赤黑有水者,可疗;疗不衰,急斩去之,得活矣。不去,则亦死。
《圣惠》曰:疮若脓水汁出不尽,而疮口早合虽好,风毒未解,复发恶汁速出则变成矣。此言可谨而守之,慎之。(方具于后。)先急服追疔夺命汤立效。(方载后。)
[总论十八条] 化毒消肿托里散
专治痈疽、发背、发乳、骨痈、疔疮、肿毒,及一应诸般恶疮疖,咽喉肿痛。
人参(无亦可)赤茯苓白术(各六钱)滑石桔梗金银花(各二两)荆芥穗山栀子(连翘石膏芒硝(加宿砂,不用此)或加栝蒌、牡蛎、贝母、木香。疔疮,加脚莲、荷车。疳,加车前子、木通、竹叶。
疼痛夏,姜汁制,用生姜同煎。
上为咀,每服五钱重,水一碗,葱白一根,煎热服,汗出为度。服后若利三五行为妙。大病不过三五服,即内消,化毒尽矣。
[总论十八条] 内托千金散
专治痈疽、发背、脑疽、乳痈、诸恶疮疖。
人参当归黄白芍川芎防风官桂桔梗白芷甘草栝蒌金银花(各等分)痛甚者加当归、芍药、乳香、没药。
上为咀,每服七八钱重,水二大盏,煎至七分,入好酒半盏,去滓温服。日进二三服之后酒服之,不成者自散,已成者即溃。
[总论十八条] 秘传十六味流气饮
(亦名内补散、前十味托里散。)人参(去芦)当归(酒洗)官桂(去皮)川芎(去土)防风(去芦)白芷桔梗(去芦)黄(去芦)甘草(炙)浓朴(去皮,姜制。各三钱)加六味于后:南木香、白芍药、大腹子、乌药、枳壳、紫苏各三钱。不退,加白茯苓、白术疮不穿,加皂角刺。咳嗽,加陈皮、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姜五片煎。)大便秘,加大黄、枳壳。小便不利,加麦门冬、车前子、木通、灯草。
上前方专治痈疽、发背、乳痈、脚痛诸般恶疮疖。毒未成速散,已成即溃,败脓自出,恶肉自去。服此药后,疼痛顿减,此当用之,非常有验。
总为细末,每一服五六钱重,用酒调服。不饮酒者,木香汤下,米汤亦可。详味此方,其所,尚以气不和,多用气药为主;血不和,多以血药为主。
上咀,用水一盏半,葱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立见神效。
[总论十八条] 内塞散
治诸恶疮疖,热退脓血不止,疮肉虚证疼痛。可排脓定痛,生肌内补。
人参(去芦)当归(去芦,酒浸)黄(盐汤浸)芎(洗去土)茯苓(去皮)防风(去芦)子(二两)浓朴(二两)赤小豆(五合,酒浸)附子(二枚,去皮,煨)烦渴,加五味子、茯苓、陈皮、白芍药、熟地黄。
上咀,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入酒热服。
[总论十八条] 仙方解毒生肌定痛散
专治痈疽、发背、乳痈、人面、外、金刀、诸般恶疮疖肿毒,并皆治之。
黄连(一两重)黄柏(四两重)木贼(一两)防风(一两)苦参(四两重)加羌活、独活。
上咀,大瓦瓶盛水,入前药煎汤。以炉甘石十斤,用炭火通红,钳出在药汤内,不问几盆盖在地上,一昼夜收火毒,将起候干,研为极细末。此石十斤,用石膏二十斤,别研极细拌匀,和后药用度。
赤石脂,谷丹炒,此二味同前打和。
南木香血竭降真节乳香没药白芷黄连黄柏白蔹(各等分)龙骨()加朱砂、何首乌。有虫,加轻粉、苦参、百药煎、雄黄。水不干,加螵蛸去皮,无名异,蓼叶烧灰。
上各为细末,与前药拌和用之,敷中间。
[总论十八条] 洗药
用此药煎汤,干净洗之。
防风白芷赤芍苦参甘草节荆芥艾叶金银花苍耳羌活独活荷叶蒂当归尾牙皂柏子蜂房葱白茶脚先熏后,待温冷用。洗得干净,以绢衣抹干后,用清油硬调前生肌定痛散敷之。如湿干掺,以绢带紧缚三五转。外三日一换,不要打动,立有功效。如要烂去腐肉,取生蜈蚣一条,用竹筒盛油,放蜈蚣在内浸死,用火为末,加些小在前敷药内敷之。一昼夜,其痛不止,即洗去此药,却换前药,便不痛矣,即生肌。
[总论十八条] 化毒散血拔毒散
四围敷药,化毒散血拔毒散治一应诸恶疮并脚疾。
赤芍防风白芷内消脚莲荷车北细辛(各三两重)归尾僵蚕蝉蜕五加皮(二两)如敷不退,加此敷之,即能消散。
南星何首乌紫花地丁五叶根贝母草乌羌活独活芙蓉叶(秋过者可用)赤葛根野椒根(去骨用皮)倍加五加皮上总为细末,用生姜连滓及醋敷之。如要即散,急加大蒜同敷之,毒瓦斯即出,立效。
脏腑秘,加吃药:大黄、枳壳、(去白炒。)火麻子。小腑秘,加木通、车前子、灯草、赤芍、赤茯苓。如凉冷,加荜茇、良姜。
前方专治寒湿香港脚、发背、一应恶疮疖、诸般肿毒,敷之即散,又能定痛。服此大能温和化病在下,临卧服。一二服后,肿尽消矣。
[总论十八条] 铁筒拔毒膏
点破诸般疮疖,初发点破便散。
好锻石(不过火,皂角熏)糯米(南星、当归、赤芍同炒)砂(如去疔头,加此一味,余不用)砂牯牛斑蝥用后灰煎热水滤汁,煎成调前药用。
真锻石桑柴灰芝麻灰柳柴灰皂角三四皮以前灰汁入于锅内,用慢火熬之,待汁面上有白霜起方住火,以器贮之。可用调前药,小小点之三五次,皮破毒瓦斯以出水,即止。
吸毒竹筒治发背、痈疽、疔疮、肿毒,用此拔出脓血恶水。
苍术白蔹乌皮浓朴艾叶好茶芽白芨白蒺藜(各等分)法用苦竹筒三五七个,长一寸,一头留节,削去其青,令如纸薄,随大小用之。却用前药煮不然用手拔脱,更换别个竹筒,如此三五次,毒尽消之,即敷生肌药,内满后,用膏药贴之即愈。
[总论十八条] 仙方隔纸膏
(亦名神应膏)专治发背、痈疽、外、下蛀,诸般恶毒疮疖。
黄连何首乌(去皮)草乌(去皮)当归尾白芷(各半两重)川乌(去皮,二钱半重)后用:黄丹一两重,(夏用二两重。)乳香、没药半两,血竭半两。
总为咀,用清油五两,同药一处入于铫子内,以文武火熬,待药黑色,用布滤去滓,仍将匀略煎,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却用瓦碗盛之,沉在冷水中,浸一昼夜出火毒,用之神效。
[总论十八条] 太一神应膏
(又名金丝万应膏、万灵膏。)专治发背、痈疽、杖疮、恶毒疮、伤损、心痛、香港脚、腰痛,无不效验。
川乌(一钱)草乌(半钱)黄连(二钱)黄柏(一钱)赤芍(一钱)白芍玄胡索(一钱)归尾(一钱半)良姜(半钱)木鳖(半钱,去壳)僵蚕(一钱,去丝)乱发(如鸡子大,烧灰后入)紫荆皮(半钱)地龙(半钱)石楠藤穿山甲白芷川芎牵牛槐花五倍子地骨皮杏仁花椒茴香茅香玄参苍耳桂皮南星栝蒌苦参苍术五加皮(各半钱)防风熟地黄密陀僧丁香内消本(各一钱)生地黄(二钱半)何首乌细辛(各一钱半重)江子(二十五粒,去壳)蓖麻子(二十五粒,去壳)旱莲草(半钱,即墨菜)人参百药煎(各二钱半)黄羌活甘草节五灵脂地蜈蚣根(各一钱重)独活(半钱)上前药为咀,用清油一斤四两重,浸一二宿,入铫内,文武火煎药黑色,用布滤去滓。上文火,却以后药为末,次第入之。
南木香安息香琥珀(各二钱半)云香(一钱重)乳香没药血竭香结(降香节亦可,焙为末)黄丹(六两重夏月加二两)各入乳钵内,研为极细末。
一下药油,次入黄丹,以桃柳槐枝,不住手搅之。二次下自然铜、白芨、桑白皮、白蔹、韶。倾在瓦碗内,放水中二三日,以出火毒,再以放地上三五日为妙,随时摊用。如要打做金丝膏药,却以前药,总为细末,却用松香一斤通明者,入铫内溶化,用棕滤净。外用清油四两重熬熟,又入黄丹一两同熬,滴水成珠,退出水中,用药打成膏药,以水浸之,一日一换,冬月三日一换。发背如黑,不疼痛者,即为阴也。
艾叶(一斤)雄黄硫黄(各半两重)上二味,同水煮艾半日后,温敷之。再煮别艾,又换以敷十余遍。若疼痛则可瘳,必不死;如不疼痛,出黑血者,必死矣。
发背开不住:初发时,以开不住,即用此药枯之。
白盐梅、皂角二味,烧灰存性为细末,不发热者,米醋调涂,四围枯之,连换即不走开。若加姜汁同醋调尤妙。如发热者,用茶清调涂,枯之立效。
治发背已溃未溃者,最有神效。
浓朴(二钱,姜制)陈皮(去白)甘草节(二钱炙)苍术(五钱,米泔浸)上入桑黄菰五钱重,同为细末。疮已溃者,则干掺之;未溃者,清油调涂。
[总论十八条] 内固清心散
治恶疮热盛痛,作渴烦躁。此药解毒,神效。
辰砂茯苓人参白豆蔻雄黄绿豆朴硝甘草脑子麝香皂角(各等分)总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总论十八条] 透脓散
治诸般痈疮,及贴骨痈。不破者不用针刀,一服不移时自透,累用有验。蛾口茧(用出了蛾儿茧子)上将茧儿烧作灰,用酒调服即透。切不可用两三个茧儿烧服。若服一个,只一个疮口;若两三个,则疮口多,慎勿轻忽。
痈发于背,广一尺深可一尺,虽溃至骨,不穿膜不死。
\发背\1.\此证因饮食而感,其毒在脾肚之间,急宜用药治脾肚中之毒,内外夹攻之。然脾易作臭,急敷解毒生肌定痛药,四围敷拔毒散,结果用生肌膏药,必定见效。
\莲子发\2.\此证发于右脾中,恐其毒奔入心,火大,要用吃药散之,敷贴药截住,不令攻心。如在通背敷散,就上可打火针三四针为妙。用前化毒消肿托里散加南星、草乌、木鳖、贝母、大蒜、生姜、米醋调敷留口,二三日夜,即消尽矣。常常以醋润湿。
\蜂窠发\3.\此证头在上发,最不宜治,乃是反证,却要仔细用药,此名蜂窠发。全在吃药托里生肌,定痛散血,恐毒瓦斯攻心入膜,必难治疗,因心火未散故也。
\散走流注发\4.\此俗谚鳖影之证。殊不知医方即无此说。鳖证生子之说,背上不为鳖影之实,毒瓦斯乘风热而然而息。此药用之如用兵治之。流注于手脚腿者,必死无疑矣。
\肾俞发\5.\此证因受湿,并怒气饮热酒而得之,伤于内肾之间,流毒在肾俞,急宜用药敷、吃,解散内有犯,决不可治,慎之慎之。
\肾俞双发及脾痈\6.\此证下肾俞双发,因饮热酒行房事,怒气受湿而得也。阳发于外可治;痰发、阴发伤于肾膜,脓稀者为虚,难以治之,必定死矣。
脾痈发于左膊之间,初发可用灯火点破,后服追疔汤,汗出即散。
\右搭肩发\7.\此证发于右搭肩骨上生者,以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左肩者,必难治也。用药擦掺,根据左搭肩方也。
\左搭肩发\8.\此证发于左搭肩骨上生者,以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右搭肩,必难治也。可用鸡黄皮及絮焙干为末,湿则干掺,干则用清油调搽之即愈。
\对心发\9.\此证乃对心发,因心火盛而热气会,生于此处,其毒愈壮盛走之,急用疏导心火之药解之,然后以生肌药愈矣。
\蜂窠发\10.\此证蜂窠发于胸乳之间,乃心火热盛也。亦只用根据前疏导心火之药,亦可稍治之,迟则热攻于心,必然而死矣。
\头后蜂窠发\11.\此证发于头后如是蜂窠者,急宜救之;若赤、肿痛起者好疗,发者必难治矣。宜用药服敷急疗之,若或流于两肩者,决不可疗也。
\背发\12.\此证两头小者,四边散攻,乃是因饮食之所致也。而气食相关合,因虚而成之,气虚而散,所以开口而阔,急服内消药,亦宜补阳也。
\两胁痈疽发\13.\此证两胁下成痈疽,因而气虚,切不可服补阳之药。盖虚中而得,决不宜受热剂,倘受热剂,则虚热愈盛,易于伤骨膜,切宜慎之。
\两边发际发\14.\此证于颈后两边左右鬓发边发生者,急宜救之。如核发者,急宜取去病根;如脑心发者,热水,头中而出。血气及痰发者,难治,主死矣。
\脑后发\15.\此证名夭疽,其状大而紫黑色。若不急疗,则热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急用前化毒消肿托里散及内托千金散,生肌定痛等药,取效矣。
\耳后发\16.\此证生于耳后一寸三分致命之处,发之必死,故锐毒不治。锐毒者,坚锐其毒,名曰发颐,乃热上蒸,连颐而穿口者,必主穿喉死矣。用药于后。
[总论十八条] 追疔夺命汤、飞龙夺命丹
此二方大有神效,活人多矣。今不用重刊,睹者知之。
背疮。
血见愁(一两)酸浆草(半两)当归(二钱半)乳香(一钱二分半)没药(一钱二分半)上焙干为末,每服七钱重,热酒调服。如有生药,可用擂酒热服。留滓,以敷疮上为效腰疼,用黑豆炒热,以绢或布包缠腰上,再以姜擂热酒饮醉,汗出为度。如无汗,根据前再作二三次见效。
杖疮。
水粉(一两重)赤石脂(一钱生)水银(一分,先煞)上三味,用麻油杵成膏,以伞纸敷之,粘贴紧缚。如肉陷,可用此膏填满,然后粘贴立效。
痔疮,亦可治恶癣。
信甘草白矾(生用)各为末,用碗一只,先将信末微敷一层,甘草末一层,矾末一层,用火之,再根据前敷药之三次,扫下为末,以冰水调敷疮上,不免少疼,饮酒以醉为度,经宿其疮自脱矣。
拔疔:诸疔不出者,用此以反。巴豆半粒去壳,磁石为末,用葱涎同蜜为膏,以敷疮上,其疔自出矣。
治诸肿毒,用生姜面东过梁落地者,就将于本地上,阳日画○圈,阴日画圈一个,以姜醮开疮口,其毒自出矣。
蛀疳疮,轻粉、韶粉,打和掺之。
疥疮,亦可治轻癣。
大枫子黄连甘草油胡桃榆皮川椒轻粉白矾(半生半熟)蛇床子井泉石上为末,以油胡桃增减,同杵为膏如弹子大,用粗布包药擦之,痒处揩之,痛处按之,药到即效。
小儿乳癣,以粉草擦之,后用油调酱抹。
疔疮治法
夫疔疮之初生也,人多不觉。生于头面手足肚胁腰腿间,亦无定处,一二日必作寒热如疟,是疔也。此疮得患,各有所因,而其形状亦各不同。
猪疔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羊疔形长色白()。牛疔形圆而小,疮口内无油(○)。狗特猪、牛、狗、羊、驴、马之毒所致。宿水不洁,饮子亦生水疔。豆腐中有人汗,食之亦生豆腐疔。又有气疔、鬼疔,形状虽不一,然其治之之法则一也。
疮色缓:第一日疮顶色小白,第二日色大白,第三日色微紫,第四日色真紫。疮色急:第五日色微青,(小紧。)第六日色深青。(大紧。)第七日色黑。其状有如鱼脐,又如灸疮之状,乃最紧急之候也。
疮证吉:有应。如生一疔之外,别处肉上再生一小疮,即是有应,可用针挑破,护场。
疮四处肉上无疮,不护场,疔四围无赤肿,内疔盛,渴欲饮水,饮食不进,头眩眼花,护床不动,卧不起也,眼白,睛痴不转,唇舌青,腹痛。甚者有内疔、五心肿、手足冷、气粗、无脉
[疔疮治法] 桃红散
治诸疔疮,虽有凶证迭见,六脉俱绝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蟾酥(少许)信石(少许)蝉蜕(三个,去足翅)蜈蚣头(一个)斑蝥(三个,去足翅)国丹(五钱)风化锻石(一两,沙锅盛,瓦片盖,炭火二时久取出)上各制,同研为末,令极细,指爪甲刮葱白皮内涎调药。先以禾叶针针破疮口,可深半寸。
盖疮毒喜趋心,故下针亦随毒瓦斯行也。出针后,疮口有恶血,须令出尽,别将蟾酥一粒如麦粒大,入在疮口中,用针送令深入,却以前葱涎所调药敷疮口,莫敷在好肉上,用冷水浸湿二三十重,贴在药上,封固疮上。如清早封固,至晚觉疮口热,即去纸,水洗去令净,用玉红散掺疮口,疮口必有数日作疼痛,只用玉红散掺疮,仍日用葱汤洗。然疔疮之证虽危恶,但能用针破疮口,入蟾酥在内,以桃红散封固疮后,即可保其回生也。至如疮口作疼痛不可忍,可不必忧,此非疔毒为害,乃是蟾酥在作腐烂疔毒,故尔痛也。可采芙蓉日也。若疔疮初发之时,必发寒热身疼,此乃毒瓦斯在表,当汗而解,自沸汤主之。老人、虚人、孕妇,不宜汗下,只用桃红散拔其毒。
[疔疮治法] 自沸汤
白矾(五钱)青黛(三钱)冢间贴背干锻石(三钱)上为细末,研至无声为度,打和令匀。每服三钱,井花水半碗调,柳条搅千百下令匀,顿服之。浓衣盖覆良久,用葱豉汤入醋少许,极热服,少助药力,得汗而解。
若始不觉是疔疮,不曾以前法出汗,过数日方觉,则寒热体痛皆罢,毒瓦斯入里矣。须用利药使内中毒瓦斯下泄,雄黄丸主之。
[疔疮治法] 雄黄丸
雄黄(五钱)郁金(五钱)巴豆(半钱,去心壳略去油)一方加信石一字许,不可多用,以清油煮半日取出,晒干入药。一方加斑蝥七个,去翅嘴,以糯米炒变色,去米用。又治瘰。一方加玄明粉三钱,又治咽喉肿痛喉闭等证。
上各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冷茶清吞下,取利为度,如不利再服。
[疔疮治法] 玉红散
寒水石(一两,)轻粉(少许)国丹(少许)上件研为细末,掺疮口上,日夜二洗二换。盖蟾酥膏、桃红散,皆为毒药,故令疮疼痛,,可用李世安一宗治法主之,功效尤速。
[李世安治疔法] 当归散
当归尾(二两)川芎荆芥穗干葛乌药川独活赤芍药白芷升麻(各一两)羌活甘草防风(去芦)枳壳(各半两)红花苏木(各二钱半)如疮疼痛者,加乳香、没药、白芷各五钱。疮热不退,加竹青、山栀仁各少许;大便闭,节各半两;眼晕者,倍加川芎、白芷、荆芥、防风;渴而小便闭者,加滑石一两。
上件咀,每服五钱,灯草十数茎,乌豆十粒,水一钟半,煎至八分。病在上食后服,病在胁之间,或在胸之下肿起,此乃毒瓦斯入里所致,宜用霹雳火治之。若服当归散,外证不解者,亦急用霹雳火发散。
霹雳火法鹅卵石炭火通赤,淀桶一只,先置竹椅一只于桶内。又用一杓置竹椅下,令病,衾覆盖,别用一衾盖病患头上,只留口鼻在外,令遍身汗出,须要头面皆有汗,病即出矣,此法绝妙。老人、虚人、孕妇不宜汗下,可针破疮口,用海马拔毒散点疮,酒煎苍耳服。至如毒入里,用霹雳火时,病患不须入桶,止用一小水桶,根据前法以杓盛石在桶中,用醋淋沃,令病患侧卧身,以肿处覆在桶上,四围用衾被遮护,勿令气泄,良久肿处出汗。如汗未透,可再加火力,再沃之,须令肿处汗透,却不必遍身汗也。
若疮在两胁间,毒瓦斯欲奔心,乃危急之证也。可急于患处尖上,用艾炷灸三五状,仍于灸穴松针截法,针断红丝路。如疮于两胯间毒瓦斯欲奔肾者,用松针于两胯红丝路尽处,针断出血。如疮生头面上者,可于项间丝路尽出针断出血,或各处红丝路亦有不现者,亦可以意消详,用松针针之。
凡用松针者,盖因红丝路不现,无可下手出,故用此法,于颔下、两腋间、两跨间虚软处下手,针断毒瓦斯,毋令攻心、攻肾而已。
松针法取向北松枝上叶极硬者,顿齐作一束,扎令极紧,缓缓以意消详,毒瓦斯所经行虚软以温酒调一二服与之服之,方下针。
若表证皆罢,毒瓦斯入里者,用前雄黄丸主之。若手足厥冷,六脉俱绝者,此乃毒瓦斯已深,气则脉自回矣。然后根据法治之,万无一失。
[李世安治疔法] 海马拔毒散
治疔疮大效,兼治诸般恶疮发背。
海马(一双,炙)穿山甲(黄土炒)水银朱砂(各二钱)雄黄(三钱)轻粉(一钱)脑子(少许)麝香(少许)上件除水银外,各研为末,打合入水银,再研至无星,针破疮口,点药入内,一日一点,有大神效。
夫内疔之证与外疔之证并同,亦发寒热,头痛体痛,但疮形不现,过数日,胸背腹胁头面手寒热,虽未有肿起,但腹痛甚者,便须作内疔证,用后法治之,不可缓也。用蟾酥一粒,病势重者,用二粒,置病患舌上噙化,化后良久,用井花水灌嗽;却用雄黄丸七丸,冷茶清吞下,得脏腑利数行,其病应手而愈。
治内疔,蟾酥可于取时,用桑叶小钱大,入蟾酥,揉和得所,丸如念珠大,阴干。
李防御五痔方
原痔者,贫富、男女皆有之。富者酒色财气,贫者担轻负重,饥露早行。皆心肝二血,喜则相。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乃流入于大肠。小儿因利后或母腹中受热也,治方于后。
[李防御五痔方] 水澄膏
护肉。
郁金白芨(各一两。一方加黄连)上二味为细末,候内痔登厕翻出在外,用温汤洗净,不须坐,即出厕,卧于床上,以用新用笔蘸温水,涂于纸上,纸以护水澄膏,不令四散耳。才觉药干,又以温水润之,后用枯药好白矾(四两)生信石(二钱半)朱砂(一钱,生研极细)上各研为细末,先用砒在建盏中,次用白矾末盖之,用火令烟断,其砒尽随烟去,只借砒气稀,用篦头涂痔上周遍,一日三上。须用仔细看,痔头颜色焦黑为妙;至夜有黄水出,切勿他疑,水尽为妙;至中夜上药一遍,来日依然上药三次,有小痛不妨。换药时,以碗盛新水或温汤,在痔边用笔一管,轻洗刷痔上,去旧药上新药,仍用护药。此药只是借砒信,又有朱砂,少解砒毒,次用荆芥汤洗之。三两日之后,黄水出将尽,却于药中增朱砂,减白矾,则药边缓矣,三两日方可增减,渐渐取之。庶不惊人,全在用药人,看痔头转色增减浓薄敷药,方是活法。
[李防御五痔方] 荆芥汤
上用荆芥锉水三碗煎,常常煎下,如洗痔了,依旧倾入瓶内,火煨之,可用三五次。
[李防御五痔方] 润肠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