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越缦堂读书记
●经部 易类
◎易
校《易》、《乾卦》及《坤卦》,并读《周易述》、《周易折中》、《易汉学》及《经义述闻》、《通介堂经说》诸书。惠氏之汉《易》,李氏之宋《易》,皆专门名家,国朝之魁硕也。惠氏并苞众家,非张氏专守虞《易》者比。王氏力攻虞《易》,徐君诋之尤峻,然皆有卓见,足为仲翔功臣。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一月二十二日
校《易》、《坤卦》及《乾凿度》三叶,虞说多出《乾凿度》,读《易》者不可不读此书也。
十一月二十三日
《易》、《□》苋陆□□,虞氏《注》苋说也,读如夫子苋尔而笑之苋。张皋文《周易虞氏义》云,字当作苋,今作□下见,传写误耳。按张说是也。今李氏《周易集解》卢刻本周刻本、惠氏《周易述》本、丁氏《周易郑注》订正本、卢氏《经典释文》本、阮氏《注疏校勘记》本皆作苋者误也。《说文》苋,山羊细角者,从兔足,从苜,声读若丸,宽字从此。(徐氏监谓苋即今俗舔字,然说文此字说解甚可疑。苋既无所属之字,何以特立一部?苜者目不正也,从□目,读若末,模结切;又徒结切,与苋之音甚远。段氏虽强以合韵当之,殊不可信。□者羊角也,读若乖音,工瓦切。苋为山羊,何以不从□而反从苜为声?苜为目不正,何以从羊角取义?苋从苜又从兔足,何以见细角之义?兔足好蹲居,故止见二足,以象居形,若山羊则未见其蹲居,何取象于兔足?盖苜苋二字下之说解,皆有窜乱,非许君本文。王べ友谓苋字其角,其首,其足与尾,通体象形,差近之。)胡官切。盖虞氏读苋陆为欢睦,而古或假苋为欢,欢字呼官切,呼胡不过轻读重读之分。《易》、《释文》云,苋闲辩反,此以苋为苋菜字,从马郑以苋陆为商陆。宋衷以苋为苋菜之说,其字从草下见。《说文》苋侯涧切。闲用类隔,侯用音和也。又云:三家音胡练反,此以苋为苋字。三家者,王萧李轨徐邈,盖皆同虞本,其字从苜下儿,胡练即胡宫,古无四声之别也。又云:一奉作莞,华版反,此即莞苋同音通用,可与《论语》互证。《论语释文》苋尔,苋华板反,本今作莞,皆足申虞氏之义。《诗》、《斯干》、《释文》,莞音官;《说文》莞、□也,可以作席,胡官切;是《论语》之苋莞皆假借字,本亦当作欢,欢尔犹《左传》之骥焉,《家语》之惧然,盖轻读则为欢,重读则为苋,苋尔者,壮其舒缓和说之貌。故《集解》曰小笑貌。《史记》、《孔子世家》一曰孔子欣然笑曰,又曰孔子欣然而笑曰,皆对弟子之言,欣然即苋尔也。《易》之作苋者古文,马郑皆传费氏《易》,费氏本以古文字,号《古文易》(见经典释文序录隋书经籍志。)王弼亦用费《易》,自江左以来,承用王《易》,故陆氏先用闲辩一音,以苋为正文也。其作苋者,今文,盖施孟相传如是。(许君虽言易孟氏为古文,然以汉志云刘向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三家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及释文隋志所言观之,则施孟梁丘不免参以今文矣。)虞传孟《易》,故所据本作苋也。苋训草,苋训说,各是一家之言,虞义亦颇近迂曲。而《论语》本作苋尔。今作莞尔,无有从□下见作苋尔者,此学者所当分别也。今陈氏《论语古训》、翟氏《四书考异》、阮氏《论语校勘记》、黄氏《论语后案》诸书作苋,皆非。
光绪戊寅(一八七八)正月十六日
《易》理幽深,往往百思不得。如《归妹》六五,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虞氏虽委曲取象,而袂字终不可通。窃谓君者,女君也。六五以阴而居尊位,为女君之象。袂即□字,□者,决也。娣谓二也,二居中而得五之应,其上只一阴,可决而去之。五则本阴,又比于上之阴,欲决去之甚难。惟与娣同心相应,得二之助,则可有成,故曰月几望吉。望者,日与月相对,五二同心以感君,则可冀君之相敬爱。圣人系此爻者,为后夫人警,不可恃帝妹之尊,而不礼娣侄,或生嫉妒也。唐高宗王皇后害萧淑妃之宠,援武昭仪以敌之,遂罹奇祸,此厄于上六之阴也。故孔子《象传》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不下解义,惟省其君之袂四字,知所谓君者,即帝之妹,而义已明也。六五终在尊位,能与二相应,则不失其贵而可行,故曰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光绪己丑(一八八九)六月二十四日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夜钞补《周易集解》乾彖传一叶,以旧藏雅雨堂本缺此叶,故取木渎周氏本钞补,以周本出于卢本也。崴月侵寻,荒经滋甚,穷年泛览,终归无益。拟自明日冬至始读易一卦,取两本互校之。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一月二十日
◎周易述传(清丁晏)
阅丁俭卿《周易述传》,共二卷,述程传而多以史事证之,如杨诚斋先庄简之比,闲亦采郑义及诸家说附之。又《周易讼卦浅说》一卷,其意为淮人好讼者戒,故词务浅显易解而己。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二月二十七日
◎方氏易学五书(清方申)
夜阅《广陵》、《思古编》,其中载仪徵方申所作《周易五书》自序文五篇,曰《周易互体详述》,曰《周易卦变举要》,曰《虞氏易象汇编》,曰《诸家易象别录》,曰《周易卦象集证》,皆谨守汉学,专明古法,条分缕析,提要钩元,其辨证精博,多足裨近儒惠张之义,时亦正其疏舛,盖近时易学互象名家也。惜其书未见,不知已刻否?汪氏附传,言申字端斋,本姓申,为舅氏后,从方姓。性至孝,年五十,始为诸生,旋卒,时道光二十年也。是经生之最穷者矣。
同治乙丑(一八六五)二月初五日
◎周易二闾记(清茹敦和)
以钱二百文于书铺买得茹三樵先生《周易二间记》三卷。吾乡茹氏之《易》,范氏之《诗》,皆不专家法,而说义通博,令人解颐。其源流所自,则近出毛西河,远接季彭山,盖越学之可名者也。三樵蘅洲两先生,皆乾隆甲戌进士,是科经儒林立,得人最盛。顾多力宗汉学,主张许郑,而先生当时声华ウ然,抄相称引,而著述卓卓,皆能成一家言。范氏《诗渖》及《三家拾遗》,幸得登四库;茹氏《易学》凡六七种,竟以后出见遗,今乡人亦鲜有知两先生姓字者矣。前日从周乙斋舍人乞得范氏书,今复得茹氏此书,不禁狂喜。茹氏之《易》,旧时予俱有之,又有《尚书未定稿》及《越谚释》诸书。范氏之《诗》,先得而早失。据府志本传,范氏自二书外,尚有《易说》二卷,《书义拾遗》七卷,《四书贯约》十卷,《夏小正辑注》四卷,《家语证伪》十卷,《韵学考源》二卷,《今韵津》五卷,《史汉义法》十卷,《史记蒙拾》三卷,《庙制问答》二卷,《刑法表》四卷,《南中日札》四卷,《文集》二十卷,皆未刻。
同治乙丑(一八六五)十二月初二日
阅茹三樵《周易二闾记》。茹氏之《易》,以此种为最佳。其诠象解义,多本汉诂,援据经史,疏证名通。惟假设荼板蕴闾山人问答之辞,自相驳难,盖仿西河毛氏白鹭洲主客说《诗》之例。然时涉谐谑,近于小说;又往往泛引不根,或存两可之词,是其病也。
同治庚午(一八七○)五月十二日
◎易守(清叶佩荪)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十一月十四日
读《易守》数卦。叶氏言互而不言变,颇为谨严。其经传文于每卦彖爻辞之后,次以彖传象传,盖从《乾卦》之例,而不标彖曰象曰之文。其《乾坤》文言,仍次《系传》之后,此用孔氏《正义》说,以为夫子本如是。近儒庄珍执之说亦同。然既非古本,又非今本,似蹈龟兹王驴非驴马非马之讥也。
孔冲远云:寻辅嗣之意,以为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其义易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言之,此则经传之合,始于王氏甚明。《三国志》高贵乡公问博士淳于俊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其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则当高贵时,尚无经传连合之本甚明。其曰郑氏注连之者,古者经自为经,注自为注。《汉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下又云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上所谓十二篇者,三家经传之本也;下所谓二篇者,三家所作之注也。注中无经文,故不依篇次,自为二篇也。《尚书》之经,及欧阳大小夏之章句解故,《诗》之经及《鲁故》、《齐说》、《齐故》、《齐传》、《韩故》、《韩说》、《毛》之诗及故训传,《春秋》之经及三传,无不如此,故皆分列其目。唐时义疏,亦尚如此。盖郑君传费氏易,《汉书》、《儒林传》言费直治《易》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文言十篇解说上下经。所云无章句者,谓费氏不为经文作章句,惟注夫子之十翼,以解上下经之文,诚以十翼之义明则经义自明,其家法最为谨严。而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诸家经,则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又不脱去无咎悔亡句,故东汉大儒陈元郑众马融荀爽皆传之。《释文》引《七录》云,费直章句四卷;《隋志》云梁有费直注《周易》四卷,亡。所谓章句及注者,即其十篇之解说也。昔人谓经传合于费氏固妄,而误会班氏无章句之言以为无注者,亦非。两汉时经无师说者不能传授,故古文尚经古礼经皆亡。使费《易》而一无注解,则仅有一经文之本,何以得传业为费氏学?何以欲立于学官?且所云解说者,又何所指也?《后汉书》、《儒林传》云:马融为费氏《易》传,融授郑玄,玄作《易注》。所谓传者,如欧阳尚书之既有章句,又有说义;大小夏侯《尚书》之既有章句,又有解故;鲁《诗》之有故有说;齐《诗》之有故有传;韩《诗》之有故有说有传也。郑君作注,乃并经文注之,如注《乾》彖象传则先注经文,每卦如此,以补费氏之未备。盖郑君之学,网罗囊括,义极通贯,而云谨守家法。如笺《诗》注《礼》有读为读若当为之例,而必不肯改字。其所据者皆别本经文,或先儒之说,确有信依,始用其读,而于所注之本,不肯轻易,此其所以为大儒。后人妄谓郑喜改字,瞽目之言也。其注《易》则谨依费氏文字篇第而备解经文,又博存别本之经字,以益读者。后人谓郑始乱经,一孔之见也。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一月二十八日
◎易例(清惠栋)
读惠定宇氏《易例》,是书草创未定,故体例不一,《四库提要》言之甚当。然采集经师微言,多义蕴精深,所包甚广,为《易》学者不可不读。
同治己巳(一八六九)四月初一日
◎易确(清许桂林)
许字月南,嘉庆丙子举人,著有《庚辰读易记》二十卷,《毛诗后笺》八卷,《春秋三传地名考证》六卷,《谷梁传时月日释例》六卷,《汉书别本礼记长义》四卷,《大学中庸讲义》二卷,《四书因论》二卷,《许氏说音》十二卷,《说文后懈》十卷,《太玄后知》六卷,《参同契金堤大义》二卷,《宣西通》三卷,《算牖》四卷,《步纬简明法》一卷,《立天元一导窍》四卷,《擢对》八卷,《半古丛钞》八卷,《味无味斋文集》八卷,《外集》四卷,《诗集》二十六卷,《外集》八卷,《骈体文》四卷,《壹籁词》二卷。余所有者《谷梁传时月日释例》而已。此书共二十卷,前有唐确慎监、陶文毅澍两序。卷首为自序。卷一为《总论》,卷二为《易图》,卷三为《易理》,卷四为《易数》,卷五为《易用》,卷六为《易表》,分爻辰纳甲卦气八宫世应四表。卷七至十八为《易说》,白乾坤至杂卦传,依次说之。其书言《易》,以乾为主,乾即太极,凡《易》之理象数气,皆乾之理象数气。孔子曰,乾确然示人易矣,故名易确。以九宫为即图书之数,必先明九宫之法,然后知算数,知算数然后可以言《易》。而兼取反对爻变互卦,参取爻辰纳甲六日七分世应游归,谓卦气六日七分之说,出前汉孟氏,其来甚古,而以阳为主,深合经意。虞氏知乾阳为主,而消乾灭乾,大义既失,旁通之变,曲解多端。虞荀以降,变卦之说,无一可通。陈邵以来,卦位之改,尤极无理。于汉魏唐宋诸家,无所专主,而驳宋儒为尤力。又极诋消息之说,谓经之所无。《易传》言君子尚消息盈虚者,消息二字皆为减退之义,盈虚二字,皆为不美之辞,非汉儒之所谓消息。其持论甚坚,盖一家学也。后附《北堂永慕记》一卷,叙其生母吴孺人行事,(许氏言其父官南河通判,称其嫡母刘为安人,则吴当称太孺人。此不谙定制之故,今从其原文。)末言自己卯居忧至庚辰编次所得学易之说,定为《易确》,凡十九卷,并自序一卷为二十卷,以此记缀于卷未。则自书自当连自序二篇(约六千言。)为二十卷,而《永慕记》不入卷数。今目录乃以自序为卷首,而列《永慕记》为第二十卷,不合体例。其书刻于许氏殁后,是门人编次之失也。又言辨论诸家得失,别为《庚辰学易记》二十卷,据其门人陶应荣等跋,称分《记论古义》、《记辨新解》、《记申肛见》、《记存余说》四目,是于《易》学,可谓尽心矣。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十月十七日
《乾》九三之夕惕若下,自当有夤字,与上田人为韵,其下作厉无咎,故《象传》曰虽危无咎。惠氏栋之说不可易,而王氏引之谓必无夤字。许氏谓一本作夤,出于孟氏,诸本作厉,皆非也。闽人何治运谓《说文》夤敬惕也,《文言》言惕而夤在其中矣,夕惕若夤,犹言终娄且贫,娄即贫也,古人自有此语例,其说是也。何之《论诗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云,《说文》缯,籀文作纬从纬省,知缯有宰音。古赠贿二字声近而义同,故赠可与来韵,而段氏《六书音均表》读来如凌,以与赠合韵,盖失之。此说古韵可与许氏说《易》一条并传,所谓日出不穷,令人解颐者也,故类列之。
许氏之论《十翼》曰:《汉书》、《儒林传》费直长于卦筮,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彖谓卦辞传也,象谓大象爻象也。系辞兼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而言,文言文字为之字传写之误,以《文言》亦即在十篇中也。《艺文志》云,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但云孔氏为彖象,不云为传。若如诸儒以卦辞为彖,则《儒林传》所谓上下经者,非卦辞耶?将谓以彖释彖耶?王弼注即费氏本,故于彖加彖曰,于象加象曰,于文言加文言曰,若卦辞为彖,则当称彖传曰矣。弼不注《系辞》,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而《隋书经籍志》谓之《周易系辞》三卷,韩康伯注,此必因韩自题之名而著录,益见《说卦》、《序卦》、《杂卦》古皆谓之系辞也。《隋志》又云: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谓之传,亦以彖象为孔子《易》名也。此亦昔人所未发。
十一月初五日
●经部 书类
◎尚书
是日偶考《尚书》如五器说,江氏王氏段氏孙氏皆主郑说,然郑音乃个切,惟见《集韵》所引,郑君不当言反切。江氏谓郑当读为铰,亦近曲说。段氏谓铰是鸟笼,下既有器字,则此不得云铰者,是也。郑训如谓以物相授与之言,盖以与字释如字,故《集韵》乃个切下云若也,若犹与也。王氏引之《述闻》谓如者与也及也,其说较诸家为直截。然以五器为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器,亦属空言无徵。又谓如字蒙上文修字言之。果如其说,则五器当在三帛之下,不当间以二牲一死卿大夫士之挚矣。郑《注》谓授挚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器各异式,其言必有所本。《史记》、《五帝本纪》云,二牲一死为挚,如五器加一为字,则五器指授挚之器,盖无疑义。此谓修治公侯伯子男朝聘之五礼,躬桓信谷蒲,瑞节之五玉;赤缯黑缯白缯,玉之三帛;卿大夫羔膈二牲士雉一死之挚与授挚之五器,则文从字顺矣。惟五器为盛挚之物,故加如字以明之,若亦是五等之礼器,则以五玉三帛五器连文可也。至墨常谓五器即五玉,下云卒乃复,谓事毕而还之,然则如字又何解也。蔡沈乃妄移五玉至挚九字于协时月正日之上,而以修五礼如五器连文,其陋不足辩矣。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四月初四日
《尧典》象恭滔天,滔天盖本作忄舀,或作讠舀,忄舀讠舀皆慢也,故《史记》作慢天。后涉下文浩浩滔天语,遂亦误为滔字。据《左传》昭二十六年官不滔之文,则滔忄舀字本可通,而下文既有滔天字,则此处必不作滔,此经典一定之例也。栖霞年廷相说经多不可训,而其解此经滔天谓本作忄舀,篆水天作,而作,二字相似,后人因下有滔天语,遂亦误倒作滔天,则说甚有理。盖静言庸违象恭而忄舀二语相对为文,静言即《秦誓》之论言,《公羊》引作挣言,《说文》引作巧言。庸者语辞,即《左传》庸何伤庸愈乎之庸,亦可作用。违者回邪也。静言庸违者,谓其言善而实违也。《史记》作善言其用辟,言字当略读,谓虽善言而其用实辟,辟同僻,僻亦邪也。象恭者,谓貌恭,故《史记》以似龚解之。象恭而恼者,谓其貌似恭而实慢包。合之即《皋陶谟》所谓巧言令色。以文从字顺求之,牟氏之说,不为无稽。今即不敢改变经文,但以滔作恼,训为慢天,于经恬已自惊然。天者上也,慢天即包慢君言之。孙氏星衍训天为性,转为偏迂。伪吼《传》谓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不可用,则谬甚矣。乃徐文靖《管城硕记》据《竹书纪年》有共工治河之文,遂谓滔天即指其治河无效,而卢氏文招、梁氏玉绳皆取之,是何异郢书燕说也。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五月二十七日
《书》、《尧典》之敬授人时,本作民时,卫包所改,段懋堂氏论之详矣。且引《正义》所载《洪范孔传》及《皋陶谟正义》以证唐初本尚作民时。今又得一证云,《隋书》、《天文志》言中宫六甲星所以布政教而授人时,《晋书》、《天文志》作授农时。《隋志》成于高宗永徽时,《晋书》亦至高宗时始行,而一作人,一作农,可知当日所据《尚书》本尚作民,故史臣避讳,改之不一也。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八月三十日
《书》之篇目。不可努言。伏生今文二十九篇,以连序一篇言之,则今文似无序,故不知有百篇也;以有《大誓》一篇言之,则《大誓》出武帝时,不应伏生便有也;以分《康王之诰》为一篇言之,则陆元朗明言欧阳大小夏侯同焉《顾命》也。段氏玉裁、陈氏寿祺皆言今文有序,陈氏列十七证以明之,朱氏彝尊亦言伏生二十九篇合序数之。然汉儒谓二十八篇应二十八宿,语见《论衡》、《正说篇》。又《汉书》、《刘歆传》言博士以尚书为备。(文选本误作不备。)则不知《书》本百篇,其为不见序甚明。俞氏正燮谓使西汉经有害序,则古文多出之篇,博士何以不肯立学?论最破的。故王氏鸣盛、戴氏震皆言今文无书序,序亦孔壁中所得,太史公从子国问故,故得载之者,其言是也。龚氏自珍及俞氏皆谓伏生已分王若曰庶邦以下为《康王之诰》,然《释文》、《正义》皆谓马郑本始分,岂能妄造。然则谓武帝既得《大誓》,博士起传教人,因入之今文为二十九篇者,其言差近理,盖其语《大传》已述之,娄敬董仲舒皆称其文,足见汉初其篇虽亡,而轶说时在人口。及书既出,印证悉符,故人主深信而不疑,博上奉诏而恐后。若谓燎鱼流火,事近于诞,则《尧典》之厘降二女,《皋谟》之率舞百兽,亦为恒情之所怪,习见之所惊,帝王之兴,祯祥之告,非拘虚之士所能测也。龚氏乃谓其气体文法,皆不类,目为战国大誓,亦武断甚矣。氏谓《史记》所载如《原命》、《般庚》等,间与序说不同,知是本今文家言,故与古文序异。然史公正以得之子国秘授,外无传本,故所记或殊。使当时博士传业,明有序文,人人传诵,则如《文侯之命》,古今家说并同,何以史公误为襄王使王子虎命晋文公乎?
光绪王午(一八八一)六月初八日
◎尚书正义(唐孔颖达)
阅《尚书正义》。殷周间诸王之年,《无逸》、《洛诰》经有明文。《无逸》言高宗享国五十有九年,祖甲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郑注:祖甲,武丁子帝甲也。然则自祖甲以下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五君之年可推矣。曰四、三年,不曰三、四年者,盖七、八年五、六年皆浑举一代之词,四、三年者,一代四年,一代三年,故变文以明之,古人文字无虚设也。自王肃伪造《孔传正义》,曲申伪传,以祖甲为太甲,于是宋以后人随意撰造商王年代。伪为《竹书纪年》者,作武乙三十五年,文丁十三年,帝辛五十三年。杜撰《皇极经世皇王大纪》等书者,作庚丁二十一年,帝乙三十七年,帝辛三十三年。《通监前编》从而实之,遂以为典要矣。《洛诰》言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郑注:文王得赤雀,武王俯取白鱼,受命皆七年而崩;及周公居摄,不敢过其数也。此必伏生夏侯以来相承旧说,故凿凿言之。文王受命七年者,据《尚书大传》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见诗文王序,正义引作尚书周传。)武王取白鱼在上祭于毕之年,是年始观兵于孟津,又二年克商,又四年而崩。是文武受命后皆七年也。周公成文武之德,故亦居摄七年。曰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明文武皆受命七年也,公虽摄政,未尝有受命之瑞,经文特书此语,以明周公之心,纯乎文武之心,即纯乎臣子之心也。《伪孔传》释为大安文武受命之事,则经之受命二字,便成空文。《正义》从而略之,不能申明郑注。于是后人或据《史记》,谓文王受命十年,或据《汉志》,引三统历作九年;而宋以后人遂各以意改武王年岁及周公居东月日,且争文王无受命、周公无居摄事者,益纷纷矣至《吕刑》言穆王享国百年,享国自与《无逸》经文一例,皆主在位言之。《论衡》、《气寿篇》云:《传》称周穆王享国百年,并未享国之时,出百三十四十岁矣,自是今文家师说如此。《伪孔传》云:穆王即位过四十百年大期。盖阴主《史记》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立五十五年崩之文而小变之,以见子长尝从子国问故,故词相合也。不知未即位时安得云享国。周初召公年亦百二十余岁,毕公亦百余岁,穆王在位百年,何足为异。《列子》以穆王为神人,《穆天子传》瑶池八骏等事,皆以穆王寿为希见,故附会之,此不必疑者也。
光绪丙戌(一八八六)十二月初六日
◎尚书今古文疏证(清阎若璩)
咸丰戊午(一八五八)十一月初一日
同治丁卯(一八六七)十一月二十六日
◎尚书广听录(清毛奇龄)
余素喜毛西河氏诸经说,以其笔舌隽利,为经生家独出,顾武断处太多。今日偶阅其《尚书广听录》,名论虽不乏,略举其不可通者,如以放勋为尧名,重华为舜名,文命为禹名,似已。而于皋陶之允迪二字,知其不可通也,则曰古史记载之体,或记事,或记言,皋陶之曰允迪噘德,记言者也。然则皋陶何以独不记名而记言乎?《康诰》之命《康叔》,以封卫之时与事言之,则《书序》言属成王者是;以篇中朕其弟小子封及寡兄等称谓言之,则蔡《传》言属武士为是;此疑固自难解。乃毛氏必欲伸《序》抑蔡,引徐仲山《日记》,谓周公假武王之命以作词,犹武王合文王之年以纪岁,此皆不忍亡先王之义,是盖谓成王不敢专封康叔之名,而归本于武王,故周公假王命以作诰,亦推其意于武王也。顾读书必求情理;无论武王有意封康叔与否,当日未必有遗言;即封康叔时言之,其命固俨然出成王也。周公奉王命作诰,所奉者成王之命,非武王,则其称王若曰者,亦必假成王之词,断无舍今上而假口于无上者也。即欲归奉武王,岂不可措词,而必冒其兄弟之称,代先王为鬼语乎?古今立言,断无此体,是不通之尤者也。善乎宋之孙宣公曰书序错作也。观《左传》、《康诰》与《伯禽》、《唐诰》并命,《康诰》有篇,《伯禽》、《唐诰》岂无篇,亦不宜为孔子之所删,而《书序》百篇中不列其名,作伪露矣。
辛酉附识以上二说俱未确,尔时未能究汉儒之说,多惑于宋故耳。今按近儒江都氏曙《公羊礼说》先谒宗庙一条,驳顾氏说,甚为精确。其曰《康王之诰》末有王脱冕反丧服句,顾氏谓未没丧不称君,而今《书》曰王麻冕黼裳,是腧年之君也,然则瑜年即没丧乎?既已没丧称王,又何故释冕而反丧服耶?则顾氏必当云群公以下十六字亦是衍文,而后其说可通也云云,尤为通畅。凌氏又言天子大敛后,新君吉眼即位告庙见诸侯,有八证,皆确。
咸丰丁巳(一八五七)九月二十八日
◎尚书未定稿(清茹敦和)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十二月十五日
◎古文尚书异(清段玉裁)
阅段氏《古文尚书撰异》,其意实矫江氏(声)王氏(鸣盛)之专主《说文》诸书,改定经文,而尤与江氏为难。然谓枚氏所传之古文三十一篇,字字为孔安国真本,夫亦孰从而信之。苦为分别,多设游辞,所谓甚难而实非者,徐谢山诋其为伪古文讼冤,有以也。惟其博证广搜,旁及音诂,义据精深,多有功于经学,故为治《尚书》者所不可废耳。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六月初五日
夜阅段氏《古文尚书撰异》。此书诂训纷纶,可谓经学之窟,惟必分析今文古文,凿凿言之,且谓汉魏以前欧阳夏侯《尚书》无今文之称;孔安国所传《尚书》,亦用今字;《说文》所载《尚书》古文,马郑王本皆无之;俱近于任肛而谈,意过其通,反为蔽也。臧拜经言钱竹汀氏有签记颇多,惜不得见之。
光绪戊寅(一八七八)正月二十三日
◎古文尚书马郑注(清孙星衍辑)
同治庚午(一八七○)五月初九日
◎尚书集注音疏(清江声)
阅江氏《尚书集注音疏》。自注自疏,古所罕见,江氏盖用其师惠定宇氏《周易述》家法。惠氏以荀郑虞等《易》注既亡,掇拾奇零,非有一家之学可据,故不得不为变例。江氏亦以马郑之注,由于辑集,故用其师法。钜儒著述,皆有本原,不得以井管拘墟,轻相訾议也。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正月二十三日
◎尚书既见(清庄存与)
庄氏之《尚书既见》,向读龚定盒所撰碑文云云,私揣其书必毛氏《古文尚书冤词》之流,而侍郎素称魁儒,又在毛氏后,既有为而作,当更援据精慎,不似毛氏之武断。乃今阅之,既无一字辩证其真伪,亦未尝阐发其义理,但泛论唐虞三代之事势,凭私决臆,蔓衍支离,皆于经义毫无关涉。其开首即论舜征苗事,谓此尚是舜摄位而未为天子时,则枚书述益赞禹之言,明云帝初于历山,舜但摄位而皋陶已称之曰帝,不几自相矛盾乎?又据《孟子》帝使九男二女以事舜于畎亩之中语,谓瞬徵庸以后,未受侥官,故尚在畎亩,而有舜往于田号泣之事,皆逞辨无理。其书仅三卷,卷不及五千字,而辨成王非幼年即位一节,至七八千字,所引不出《孟子》。附会纠缠,浮辞妨要,乾隆间诸儒经说,斯最下矣。阮氏《学海堂经解》中屏之不收,可谓有识。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十月十七日
◎尚书余论(清丁晏)
光绪了丑(一八七七)二月二十八日
阅丁氏《尚书余论》,凡二十三条,条为一篇,皆明《古文尚书》及孔《传》之为王啸伪作。曰余论者,以申阎惠诸君之说,阳发其所未及也。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十一月初七日
◎尚书大传(清陈寿祺辑)
阅陈恭甫所辑《尚书大传》,广东新刻《古经解汇函》本也。原分五卷,番禺陈兰浦(澧)并为三卷,较闽中旧刻为精,然尚有误字。其前冠以《序录》一卷,自《史记》、《儒林传》至国朝嘉庆十年礼部题准山东巡抚全保咨送伏生六十五代孙邹平人伏敬祖承袭五经博士一疏,而附以元文宗至顺二年礼部尚书张起岩所撰《济南邹平县伏生乡重修伏生祠记》。盖建立伏氏博士之议,舰于嘉庆元年孙渊如氏署山东按察使时所请,而邹平县有伏生乡,伏氏子孙仅三人,其二皆年老务农,遂以敬祖应袭。其地有伏生墓及祠,所据者亦止起岩此碑也。后附《大传辨讹》一篇,辨卢氏《雅雨堂本》及曲阜孔丛伯(广林)本之误。恭甫氏考证精洽,条系出处,较之卢本,实为远胜。盖卢刻虽称宋本,得之吴中藏书家,要出于掇拾,不足信也。吾邑樊氏廷筠亦有辑本,余旧有之,今已失,不能复记。陈氏此编,可谓空前绝后矣。
光绪戊寅(一八七八)三月二十六日
阅《尚书大传辨讹》,其辨卢氏文招、孔氏广森之误,极为精细。然陈氏皆据他书所引,不言《大传》以证其误妄,安知卢氏不别有所据乎?大约近儒之学,递考递密,而前辈所见之书,亦往往有未见者。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四月初九日
◎虞书命羲和章解(清曾剑)
阅南海曾勉士(钊)《虞书》、《命羲和章解》。其说以此章为历学之祖,其言历象日月星辰即后世恒星七政各有一天之说所本也:其言测中星以定分至,即后世岁差之说所本也,其言宾饯,则后世里差之说所本也;其言敬致,即定气之说所本也;其言日中永短,即准北极高卑以分昼夜漏刻多寡之说所本也,所说即本阮文达而衍之。寅宾日出从《史记》训敬道出日,谓日初出,度其景识之,若道之行然,故曰宾。《周礼》、《大宗伯》注出接宾曰摈,接与宾古通用。寅饯内日从马融本作寅浅,云浅灭也,灭犹没也,灭没皆尽也。谓日入尽时,敬识之无余景。羲仲测日出,和仲测日入,互文相备。羲仲下不言日入者,东方见日早,校西方几差一时,则其入之早,亦差一时,可知因其见日早可以测里差,故以出日立文,其实羲仲未尝不度日入之景。和仲度日入必待灭尽者,若日入尚有余景,则差积不密,推节朔及日食皆差矣,故必候日入尽时识之。可谓凿然能发古义者矣。又云自唐以来历算皆用恒气,惟冬至用定气,以今年冬至与明年冬至之算折半之为夏至,四分之为二分,如此则分常先后天二日。西术测黄道与赤道交日,当其交处乃置二分,其法校密,近世江慎修氏发明之。然黄道赤道皆后起之名,太虚中本无黄赤道也,未见仪器之人,以此语之,反滋异惑,不如即天象以求天行,以日出至日入若干时,又以日入至日出若干时算之,时刻平分,即命为二分,夫人皆知之,安用阳律阴律纷纷之说乎?故《尧典》只言日中、日永、日短,所以为最简而精。郑注皆言漏刻,亦至明切,惜乎治此学者,徒争中西之法而不知察也。其论尤为明快。其以阳谷为朝鲜,南交为交趾,昧谷为陇西,幽都为雁门之北、今之朔州,皆参用前人之说。惟以厥民因,据皋陶谟释文引马注:襄,因也。《说文》:汉令解衣而耕为襄,谓夏日勤于耕者,解衣犹勤于事者袒裼,则颇近支离矣。
光绪甲申(一八八四)十一月二十一日
◎尚书逸汤誓考(清徐时栋)
阅《逸汤誓考》,其据《墨子》及《说苑》诸书,谓《论语》所引子小子履一节,是汤祷旱之词,以孔注伐桀告天为误,其说是也。谓《尚书》本有两《汤誓》,一伐桀,一祷旱,则武断矣。书中徵引辩驳,颇有断制,旁及训诂音韵,亦有依据。所附镇海吴善述、平湖叶廉锷、鄞刘凤章及王子常签校之语,亦具见读书细心。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五月二十九日
◎太誓答问(清龚自珍)
夜阅龚自珍《太誓答问》,极辨晚出《太誓》之不可信。谓欣书二十九篇,以《康王之诰》奉不合于《颅命》也。晚出《太誓》,乃周秦间人之书,力驳惠江王孙诸家之说。然谓孔安国不传古文,谓《顾命》及《康王之诰》自古分为两篇,孔子所见如此,则定盒何从而知之耶?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五月十一日
◎禹贡注
读《禹贡》注。自来陵谷变迁不一,禹时九河之道,周已仅存徒骇。汉成帝时,仅有三河遗迹可寻,他若大野孟猪诸泽薮,业皆湮涸无存。墨水系雍梁两州之望者,至今杳无可考,则所谓九江三江者,安得强为分合?古今聚讼,纷纭莫决,皆若亲见当时之经画者,殊不必也。
三江之说,最可折衷者,莫如鄂璞岷江松江浙江之论。郦道元注《水经》因之,但其必欲强通《禹贡》一江分三江之旨,遂谓帆江水东注于具区,出为松江;又一派东至会稽余姚入海;曲折附会,不合地理矣。蔡沈《书传》亦主郭说,而谓三江不必涉东江中江之文,但求其利病之在扬州之域,则水之大者莫如扬子大江松江浙江而已。此言最为了当。国朝全祖望从之。王鸣盛《尚书后案》,泥于东为北江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之经文,遂力主郑康成左合汉为北江,合彭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谓足以尽破诸说。抑知经文东为北江,乃系于导漾之下,此是记汉水入海之文。而下文更记曰岷山导江,乃有东迪北会汇东为中江语,此系于导江之下,是记江水入海之文,固各不相涉。且东迤北合于汇句,经文亦全不见所谓南江者。康成遽注口东迎者为南江,不过以上文言东为北江,下文言东为中江,遂臆断此为南江。然细玩经文,漾与江异源;汉出于漾,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海,与江之区别,各不相蒙。即如郑说,亦不得谓一江分三矣。陡庾阐郦道元陆德明张守节诸人所言松江娄江东江(亦曰上江,在今吴江县白蛇湖,)则六朝以后吴地之三江,必非《禹贡》之三江。赵爆以浙江浦江剡江为三江,则越地之三江。《国语》、《吴语》、《越语》及《吴越春秋》之所谓三江者皆是,非《禹贡》之所称矣。王氏《后案》谓韦昭之注越语三江为松江钱塘江浦阳江,此可以解《国语》,不可以解《禹贡》。浙江自杭言之曰钱唐,自越言之曰浦阳,一江而二名也。唐以后吴越为财赋薮,而松江入海之口,亦渐淤塞。宋范仲淹郏直单锷诸人言吴中水利,皆谓宜开松江俾归于海,则震泽底定。盖松江等三江为震泽之利害,即为吴中水利主要领;而禹时则吴下土旷人稀,震泽入海处,必皆深阔,未尝以此为重,不可执后世事以解经。此论诚当。其主郑说之三江,则不若郭义为长也。因读《禹贡》,论之如此。
咸丰庚申(一八六○)三月初七日
◎禹贡锥指(清胡渭)
阅胡础明氏《禹贡锥指》。是书精博固可取,而武断者亦多。如以梁州之黑水谓与雍州之黑水异,禹于梁州黑水,无所致力,故惟导雍州之黑水。至于三危,则《禹贡》九州分界水名先已相溷。以吐蕃之河源出星宿海,谓与西域之河源出葱岭及于阗者各别,是则河有三源,愈为纷歧。既据《汉志》自西域盐泽伏流为说,而又牵引唐刘元鼎元潘昂宵之言,故为此调人之舌。又谓汉武名于阗河源所出之山曰昆仑,即古昆仑国地,亦不知其所据。以《舜典》五十载陟方乃死,谓当读五十载为句,陟者崩也,方乃死者,所以解陟之为死也,则文理几至不通。此フ明自为文则可,虞夏史官所不受也。其他可议处尚多。又矜己自夸,劲涉措大口吻,亦非著书之体。其前冠以吉水李尚书振裕一序,文甚芜杂。而フ明白撰略例,谓李公称其书兼得虞夏传心之要,尤是腐儒妄言。所谓太极圈儿大、先生帽子高也。フ明与阎百诗顾景范诸君,皆久居徐健庵尚书幕,同佐修《一统志》,故于地理皆为名家,而识隘语俚,亦略相似。予尝谓当时有三大书:顾氏栋高之《春秋大事表》阎氏之《尚书古文疏证》胡氏之《锥指》,皆独出千古,有功经学,门径亦略同,而皆无经师家法,有学究习气。江氏藩辑《国朝经师经义》,皆弃而不录。全氏祖望力诋《锥指》,谓其葛藤反过于程大昌,皆非平情之论。
同治戊辰(一八六八)十二月十八日
◎禹贡集释(清丁晏)
阀丁俭卿《禹贡集释》共三卷,其书采取众说,而附以己意者又低一格书之。大惜主马班桑郦许郑,而正胡氏《锥指》之失,务明古学,简鼓可传。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二月二十九日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十一月二十三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阅《禹贡集释》。解经有不可一例求者,扬州之厥包橘柚锡贡,此当从《孔传》谓锡命乃贡,以橘柚难致,不可常也。郑君注以锡为金锡之锡,自不必从,豫州之锡贡磬错,锡贡二宇,当连上厥篚纤绩读之,与厥包橘柚锡贡句一例。以纤纩是细巧之物,故亦不为常贡,其下磬错二字自为句,上文厥贡二字直贯此句言之。颜师古《汉书注》及林之奇《尚书全解》,谓磬错亦待锡命而贡者非也。治玉石之错,并非珍异,何致慎重乎?至荆州之九江纳锡大龟,马注纳入也,《史记》作入赐,锡赐义同音转,古皆通用,命龟国之重宝,世不易得,故别异之。言若天者然,不敢同之于贡,此属辞之体也。苏子瞻《书传》谓若以下锡上者,则不辞矣。丁氏于三者概指为锡命而后贡,亦欠分明。
十一月二十五日
夜阅丁俭卿《禹贡集释》及《锥指正误》。其《集释》太略,然甚便于初学,驳《锥指》之词太峻,学者不可因此轻视胡氏也。
光绪癸未(一八八三)三月十三日
●经部 诗类
◎诗经
《诗》如月之恒,《传》恒弦也,《笺》月上弦而就盈。案《正义本》经文本作组,故孔冲远云《集本定本》作恒。《释文》本则作恒,故陆元朗云,恒本亦作ㄌ,两本不同。今注疏本作恒者,后人以合刻《释文》而改孔从陆也。然陆氏言恒ㄌ之音,则同为古邓反,今人用日升月恒及升恒字,皆作平声,所谓重怪她缪矣。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八月初十日
《桑柔》之诗曰,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两稼穑字,毛郑本作家啬,段氏玉裁马氏瑞辰皆主之,是也。惟力民代食,诸家说皆迂回。盖力民,犹劳民也,言王惟好啬敛于家之人,劳民力而代之食,下云家啬维实,代食维好,皆刺王之任贪病民也。下章所谓贪人败类,首章所谓捋采其刘、瘼此下民,语意皆同。郑《笺》好是家啬为居家吝啬,毛《传》力民代食为无功者食天禄,义尚未尽。王肃妄于无功上加一代字,遂不成语。近人陈硕甫主王说,谓当作稼穑者,非也。顾惟康谓《韩诗外传》载晋平公藏宝之台烧事引稼穑维宝二语,亦正是戒聚敛之意,本作家啬,后人以今诗改之,是也。
既之阴女,反予来赫。阴犹隐也,《汉书》、《霍光传赞》阴妻邪谋,颜注谓不扬其过也。赫者,显相恐揭也,毛训炙,郑读作吓,其义相成。赫与阴为反对之词,既之阴女反予来赫者,谓予既为女隐,不扬其恶,而女反显相铄炙,更暴其过也。此承上指朋友言,谓女等贪残败类,ウ冥之事,自极诡秘,予岂不知。如彼飞虫,时亦弋获者,飞虫亦喻小人,言女所为虽如飞虫,倏忽变乱,然亦时有为人弋获者。《笺》义本如是。自宋儒以飞虫为芮伯自喻,以弋获为千虑一得,甚为不辞。马氏瑞辰说此诗最近是,惟以阴为谙悉也,则尚未尽笺以阴为荫,失之。陈氏《毛诗疏》专违《笺》义,而此独从郑解,其说此章最迂曲,以赫炙为侵削,尤非。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与既之阴女反予来赫,词意相成也。盖始为之隐,后薄言不可,而女反背极詈之也。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者,匪同非,犹詈也;既遂也,《广雅》、《释诂》遂、竟也,《礼记》、《玉藻》注既犹毕竟也;谓女虽非詈予,予遂为尔作歌,不能复为女隐也。与予岂不知而作语,遥相贯应。既作尔歌,与《卷阿》末章结句维以遂歌,文法正同。郑《笺》及朱子《集传》皆以虽曰匪予为女虽言此非我所为,而我已为尔作歌,既字皆训已然,近于不辞。《毛诗疏》训既为终,亦非。以尔为指厉王,此误沿《正义》说。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七月初三日
光绪壬午(一八八二)七月初四日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笺》以公子为豳公之女公子,谓春女感阳气而悲物化,有与公子同嫁之志,是也。古人为政,无以男女及时为急,故《桃夭》以宜家为美,《标梅》以迨吉相期,《周南》之风,尚承豳公之泽。其后《周礼》有中春会男女之文,周之先公先王,礼教所由兴也。春日采桑之女,感迟日之来,知嫁期之至,故女心伤悲者,所谓女子有怀、远父母兄弟也。殆及公子同归者,见其时君民一体,国无失时,所谓好色与民同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也。《毛传》谓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夫古者男女不同行,国君之子,虽勤于民事,亦何至亲率采桑之女同出同归乎?郑君易之,自为致确。朱子谓此女将嫁豳公之子,则非矣。陈氏启源谓嫁言于归,无言同归者,岂知帝乙归妹见于《易经》,伯姬归宋,书于鲁史,谓嫁曰归,古今通谊。故连文则曰于归,单文则曰归,何容疑也。至辅广谓女感春阳而欲与公子同归,事近于亵。不知男女之情,古所不讳,怀春有女,亦咏《召南》。若谓公子省耕,游女群集,夕阳旷野,逐队同归,不更亵乎?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正义》引《定本》云勿士行枚无衔字。臧氏琳《经义杂记》谓据此知孔本经作勿士衔枚,《笺》作初无衔枚之事。今《正义》本依《定本》及《释文》改经衔作行,《笺》初无下增行陈二字,当以孔本为是。《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七引诗勿士衔枚与孔合。慈铭案,臧说极确。《毛传》行字无训,于枚训微。胡氏承珙谓微即徽字,徽者止也,衔枚以止言语者是也。毛以衔字人所尽解,不烦为训,郑《笺》即申毛谊,行陈二字,明是后人妄加,盖必衔枚二字连文,方能成谊。若经文本作行枚,而郑《笺》以行陈释行字,衔枚释枚字,夫不曰陈,则行者何事?不曰衔,则枚者何物?古人有此文谊乎?阮氏《校勘记》及胡氏马氏(瑞辰)皆以臧说为非,殊不可解。至制彼裳衣,《笺》云女制彼裳衣而来,谓兵眼也,盖言在家妇女,方为征人制裳衣远寄,而东国已平,无有衔枚之事。所谓兵服者,即征人所服,非必戎服;所谓无事衔枚者,不过谓无事征战,故《笺》云言前定也,谓衣方来而事已定也。马氏谓制彼裳衣,是制其归途所服之衣,亦非。
郑君笺诗,成于晚年,最为纯粹。略举五则,以见《笺》之不易读而郑学之可贵也。
十一月初二日
◎韩诗外传
阅武进赵氏(怀玉)所校《韩诗外传》。予尝谓《外传》辞旨,虽隽永可味,然在汉人著作中,经术最为疏浅。所引大事,尤多乖谬;较之刘子政《说苑新序》,更不可信。其诠诗与《内传》往往不符,盖以意逆志,仅得《孟子》之一体者也。三家诗本惟鲁为最近,《外传》又太傅绪余,宜于风雅之原,不能无舛矣。但以两汉人书,存者无几,此书幸得不亡,古训法言,在在可述。亿孙此校,弥尚谨严,故可宝贵耳。
同治王戌(一八六二)八月十四日
◎诗经世本古义(明何楷)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正月廿一日
◎严氏诗缉捕义(清刘星灿)
夜对烛看近时鄞人刘星灿所著《严氏诗缉补义》,多正朱子《集传》及严氏之说,徵引颇富,而取裁亦当,其心力亦云勤矣。烛再见跋,倦而就寝,殊有裴晋公拨商陆火之感也。
咸丰戊午(一八五八)十二月三十日
◎三家诗拾遗(清范家相)
校阅范蘅洲先生《三家诗拾遣》。《四库提要》本及吾越嘉庆庚午刻本,俱以《文字考异》及《古逸诗》各一卷冠于首,卷三至卷十方依次以《毛诗》三百篇为纲,而辑缀鲁齐韩三家之说。《提要》以古逸诗与三家无涉,讥其开卷名实相乖。然蘅洲自序,明言以此二卷附后,其凡例亦先言鲁齐韩三家之次第得失,而后言文字异同及古逸之诗,则四库所收本及家刻本皆钞胥之误。(凡例第三条有云:列之于首,以广见闻。首乃后字之误。)《岭南遗书》所刻嘉应叶钧重订本,其序言嘉庆六年得范氏书钞奉于保定莲花池之奎画楼,亦以《文字考异》及《古逸诗》居首,因据其自序为移附于后,盖钞本同出一本也。《提要》既不及细审序例,叶钧不过略一┢易,而遽自称重订,其序几欲据焉已有,伍氏遂收入《岭南遗书》,亦可笑矣。至范氏此书搜寻功深,具有心得,《提要》亦称其详赡有体,较王氏所录为备,虽时有引据稍疏,于三家亦间有出入,而功在创通大义,使后人得以推求先秦汉初经师微恬,非仅以掇拾繁碎为浩博也。近儒嘉兴冯氏登府及闽陈氏寿祺父子推衍递精,要皆原本范氏,沿袭为多;而陈氏跋冯氏《三家诗异文疏证》,诋范氏为自郐以下,抑何言之过与?
光绪乙酉(一八八五)正月山十日
◎诗渖(清范家相)
阅范左南太守《诗渖》。《四库提要》谓其学出毛西河,而持论斟酌于毛《传》朱《传》之间,颇为平允。然其中从毛驳朱者为多,惟略于考据,多论文义,而时出新意,异于前人。虽涵咏诗辞,往往有得,究不免空谈测臆之病,非说经家法也。其首二卷为总论,较平实可传。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正月初二日
阅宠左南先生《诗渖》。其中说《诗》,多有名言隽指,盖出于乡先辈季彭山先生《诗解颐》之派;其考据典礼,亦多心得,而不甚信郑君,吾越说经家法,皆如是也。然援证确实,迥非傅会景向者比。
光绪乙酉(一八八五)正月二十一日
◎毛诗通考(清林伯桐)
阅番偶林桐君学正(伯桐)《毛诗通考》,共三十卷。皆考郑《笺》之异于毛《传》者,大恬皆申毛而难郑;其时陈硕甫《毛诗疏》尚未出,而宗惜则同也。书止两册,每卷首皆有考郑《笺》异义五字,盖本其通考之一门,故以此标目,而全书未成也。如止考郑《笺》,不得名曰通考矣。
光绪甲申(一八八四)十一月二十四日
◎毛诗识校(清林伯桐)
阅林月亭(伯桐)《毛诗识小》三十卷,亦仅两册。其书罕所发明,往往直录笺疏之说,亦多采近时诸家。以大率言名物,故曰《识小》也。
光绪甲申(一八八四)十一月三十日
◎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清段玉裁)
光绪戊寅(一七八九)正月二十一日
◎毛诗考证尚书今古文考证(清庄述祖)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八月二十日
光绪壬午(一八八二)七月初六日
光绪丙子(一八七六)三月二十二日
◎毛诗后笺(清胡承珙)
阅《毛诗后笺》。胡氏此书,体例与并时马元伯之《传笺通解》、近出之顾访溪《学诗详说》,大恬相同,不载经文,依次说之,兼采诸家,古今并列,微不及马,而胜于顾。盖马专于汉,顾偏于宋,多识达诂,终为诗学专家。若其取义兴观,多涉议论,后人之见,未必果得古人之心。此绌绎经文,体玩自得,乃宋欧阳氏以后之法。唐以前家法皆重训诂,而不为序外之说,所以可贵也。
光绪壬午(一八八二)六月十五日
◎诗双声叠韵谱(清邓廷桢)
阅邓懈谷《诗双声叠韵谱》,凡分四目:曰错综,曰对待,曰累句,曰单词。谓错综为古人巧思,对待为作者常例,累句偶见,单词最多,大率通所可通,而不强通所不通,犹有亭林慎修诸君家法。以虞协侯,不从颅而从江,以妻韵室,不从段而从孔;亦为谨严。前有自序及凡例八则,持论皆佳,惜于古音同异之故,俱不标注,过为简略,又其中可补者尚多耳。此书与《说文双声叠韵谱》皆成于总督两广时,俱有番禺林伯桐序。以骈俪言音韵之学,源流深邃,裁制精工,亦近世之名篇也。林字月亭,广东举人。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四月二十一日
◎三家诗遗说考(清陈乔枞)
光绪戊子(一八八八)九月二十八日
◎毛郑诗释(清丁晏)
阅了俭卿《毛郑诗释》共四卷,前有道光壬午自序,称是少时所为。本名《毛诗古学》,其后删存十五,改题今名,然实卓然汉学也。末附《书段氏校定毛诗故训传后》一篇,补正金坛意必之失,足为功臣。又附《诗序证文》一篇,《毛传格言录》一篇。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三月初四日
◎毛诗传笺异义解(清沈镐)
阅震泽沈驾部镐《毛诗传笺异义解》。其书苍萃自汉迄今诸儒之说,折衷其平,而以《说文》为主,近时人之最有根只者。
同治王戌(一八六二)二月初五日
◎诗笺礼注异义考(清桂文灿)
借得桂孝廉文灿《诗笺礼注异义考》,意在申明郑学,而寥寥数纸,词旨拙涩,远不及其《群经补证》。
同治壬戌(一八六三)六月二十六日
◎毛诗稽古篇(清陈启源)
阅《毛诗稽古篇》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九卷。陈氏古学湛深,此五卷为总诂分举与考异正字辨物数典稽疑六门,荟萃众义,尤为精确。其考异正字辨物三类,条分缕析,贯串古今,考古者所不可不读也。
同冶己巳(一八六九)十二月初五日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
阅马氏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凡三十二卷,首有自序及例言七则。其书第一卷为通考《毛诗》源流篇,次《传笺正义》异同得失,共为说考辨十九篇。第二卷以下,乃依诗诠释,先列传笺,下申己意,亦往往与毛郑相违,惟必本之古训古言,且多驳正宋以后儒肛决之说,故为治诗者所不可少耳。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九月十一日
《江汉诗》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无如无念尔祖之无,无者语词也,诗语皆如此。《郑笺》及《正义》皆解为有无字。陈氏《疏》引《韩诗外传》以予小子为宣王自称,此《吕氏读诗记》引李氏陈氏说皆同,然皆曰女无以我为小子,则更不辞。予小子,天子对祖考言之,三字合读,不能分也。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者,言无亦曰予小子敢文武是似,女惟召公是似也。文不具者,古人省文简质而语意已自足。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七月初五日
光绪戊子(一八八八)六月十四日
◎诗毛氏传疏释毛诗音(清陈奂)
阅长洲陈氏奂《诗毛氏传疏》。奂字硕甫,金坛段若膺氏弟子也,故所疏一以段注《说文》为宗,以名物训诂独详。近儒之为《毛诗》学者,汪氏龙有《毛诗申成》,胡氏承珙有《毛诗后笺》,段氏有《毛诗小笺》,皆竟伸毛说,不主郑《笺》。陈氏亦屡引《后笺小笺》之说,而略不及《申成》,盖汪氏此书,行书绝少,予亦未尝见也。陈氏书分为三十卷,总为十册,前有自序及凡例各一篇。
同治丁卯(一八六七)九月初四日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正月二十二日
◎诗小学(清吴树声)
同治卒未(一八七一)九月三十日
◎诗三家注疏(清周曰庠)
见有邑人周曰庠所著《诗三家注疏》。其经文依《毛诗》,而注三家异同于下。其确知为三家说者,直书曰齐说鲁说韩说,升大字为注。其足补翼三家者,自周秦迄国朝诸家之说皆采之。惟毛郑孔朱四家,以人所尽读,故不录,亦升大字为集说。注与集说,皆以小字,各为之疏。前有贵阳周起滨序,称其书可与近时陈硕甫《毛诗疏》并传。曰庠号一峰,老于诸生。其自序言群经皆有论撰,惟此书已有清本。今询其子,言乱后所著尽亡矣。因假此以归。
同治己巳(一八六九)六月二十四日
阅邑人周一峰秀才《诗三家注疏》,其清奉仅存二卷,至《邶风》止;稿奉至《豳风》止。颇巩综古训,有裨经术,而体例未妥,约有数病。采集三家之说,不标出处,一也;集说泛存异义,非主三家,二也;疏多游移出入,罕所发明,三也。诸家或称名,或称字,或仅标书名,时代先后,凌杂无序,四也。
七月初九日
◎诗氏族考(清李超孙)
阅李引树《诗氏族考》,盖以王伯厚有《诗地理考》,故作此以补之也。前有香子序,其书依《诗》之篇次,取所称之人名氏族,自后妃以至殷武,条举诸书,而下系以考证。凡经史诸子笺注义疏,以及近儒著述,搜罗颇备,有伦有要,亦治诗者所不可少也。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十一月十二日
◎诗管见(清尹继美)
□轩来,谈甚久,以所著《诗管见》为赠,并属为勘正未当处。其书博证详说,不为汉宋门户之见,发明诗人本旨,多令人解颐。论群诗中多为乐歌,尤足补先儒所未逮。惟好攻郑《笺》,是其病也。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四月初四日
◎学诗详说(清顾广誉)
比日读顾惟康《学诗详说》,其书虽自称不专汉宋,然实墨守《集传》,攻击郑《笺》,于郑间有取者而不敢直言其是,于朱亦有一二异者而不敢显言其非。盖嘉兴守张杨园陆三鱼之学者,惟恐以一语背朱,为得罪圣门,犹不出学究之见。观其札记中称一吴下少年,著《止敬编》,其学于显处都已勘透,微处都已加工。然其人余曾识之,乃一声气之士,好言经济,于学实全无所解。惟康所言,尚在余识之者十年以前,而推许等之圣人,则其识卑可知矣。其说诗所采诸书,颇亦不陋,亦间涉考据。然止獭祭诸家,择其文从字顺有当于私肛者,以为折衷,自翔实事求是,以意逆志,而于恬趣之博,制度之精,名物之赜,皆未能探讨。于治乱升降、风会政事之大,四始六义微言之绪,及汉儒专门授受之业,尤所未知。故其论《小序》,亦出入依违,忽疑忽信,虽如《郑风》,亦不敢斥为淫诗,而终横一朱子之辩说于胸,谓《序》所指刺忽者不可荆ㄝ,其他无论矣。惟其涵文会意,亦颇有得于经恬,尤甚便于初学,不可废也。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六月初八日
阅顾惟康《学诗详说》。宋人解经,每以后世文法绳改古人,朱子之逻《大学》、《孝经》章句,分《中庸》章节,皆不免此病。其论《诗》、《关雎》序,谓当于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下直接然则《关雎》、《麟趾》之化句,以至于末为《小序》,而自诗者志之所之也至是谓四始诗之至也为《大序》。不知此篇为《关雎》之序,即为全诗之序,首尾贯串,包蕴众谊,古人文成法立,无可间然。故梁昭明以为卜子全制,编入《文选》;陆元朗孔冲远皆以为诗之纲领,无大小序之分,诚知言也。即旧说以自用之邦国焉以上为《小序》,以自风风也以下为《大序》,亦仍诸篇之例,以首一句为《小序》,下为《大序》,分而不分,文气仍联为一也。盖风风也,正承风之始也句,以下备言诗之教化声音及六义四始之惜,推言诗之至极。然后自然则《关雎》、《麟趾》之化句以下,又归本二南,以见二南之所以为风始,而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下乃云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又归本《关雎》本诗,以见《关雎》之所以为《诗》始,而结之云是《关雎》之义也,正以明此篇之为《关雎》序,古人文法之密如此。朱子徒以两化字可粘合,强以接之,而不知然则二字语气之不接。盖上方云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而下忽云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不特气促词迫,亦全无义理。此南宋以后古文家及近世时文家凑拍无聊掉弄虚字之故智,岂秦汉以前所有乎?而《大序》又突以诗者志之所之也句起,无根立论,此后世作诗文集序者脱头文字,其末又以诗之至也句截然而止,无所归宿,古人皆不任受也。盖宋人文章,委茶已极,而好以私孔裁量古人。岂知文从字顺,亦谈何容易邪?余不喜驳斥宋儒,而此等是非,自不可泯,聊一发之。惟康谓朱子说视旧说益为允当,真屯阝夫子之见矣。此书用力甚勤,亦颇平心求是,而不知古义,识解卑近,惟便于初学而已。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五月二十八日
宋人说诗,不知言外之恬,故所作诗,亦无汉魏以来比兴讽谕之法。即如《汉广》之诗云之子于归言秣其马,郑《笺》谦不敢斥其适己,于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致礼馄,示有意焉,其义明白曲鬯。盖上云不可求思之求,即《关雎》寤寐求之之求,其求游女与求淑女无异也。至不敢求而慕之无已,犹之寤寐思服也。乃不敢斥其归己,而云其归也我愿秣其马,以致礼饩,此发乎情止乎礼义,忠厚悦怿之至矣。而欧阳文忠更之云出游而归,愿秣其马,犹古人言虽为执鞭,犹欣慕焉。此则韩冬郎诗之自怜输厩吏余暖在香鞯,为《香匿》媒辞矣。朱子吕成公皆从之,不可解也。(严华谷谓秣马指将来亲迎之人,尤无谓。)
五月二十九日
●经部 礼类
◎周礼
《周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鸾车巾车所设遣车也,亦设鸾旗。郑司农云,象人谓以刍为人。言言问其不如法度者。玄谓言犹语也,语之者告当行若于生存者,于是巾车行之。案郑君之意,以若于生存者五字释象人二字,谓巾车设鸾旗,将行告于柩前如先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