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儒藏>正文

马氏文通-清-马建忠

时间:2024-11-06作者:关注古籍府免费领取阅读:26分类:儒藏
代找各种书籍

声明:本资源由古籍府(www.gujifu.cn)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关注公众号:古籍府,可以免费全部下载完整版。

2马氏文通-清-马建忠

马氏文通

目录

马氏文通 1

目录 1

文通序 5

后序 6

上册付印题记 7

例言 8

正名卷之一 9

字类 9

句读 13

字类及句读示例 18

实字卷之二 19

名字二之一 19

公名、本名 19

群名、通名 20

通名假借 20

名字辨音 21

名字诸式 24

代字二之二 27

代字总论 27

指名代字二之三 29

接读代字二之四 48

询问代字二之五 62

指示代字二之六 71

实字卷之三 83

主次三之一 83

偏次三之二 84

宾次三之三 92

同次三之四 97

【3.4.2】同次之例有二。 99

静字三之五 108

静字总论 108

象静 108

滋静三之六 118

表词三之七 123

论比三之八 131

实字卷之四 140

外动字四之一 140

动字总论:内动与外动 140

外动字与转词 141

外动字与止词 149

受动字四之二 158

内动字四之三 166

名字状动字 176

内动字用若外动字 178

同动助动四之四 179

助动字 186

无属动字四之五 193

实字卷之五 194

动字假借五之一 194

动字辨音五之二 200

动字骈列 209

动字相承五之三 210

散动诸式五之四 225

实字卷之六 228

状字诸用六之一 228

状字假借六之二 232

状字诸式六之三 233

状字别义六之四 236

虚字卷之七 253

介字 253

之字之用七之一 254

于字之用七之二 263

以字之用七之三 271

与字之用七之四 278

为字之用七之五 282

由用微自诸字七之六 285

虚字卷之八 288

连字总论 288

提起连字 288

承接连字八之二 293

承接连字八之三 309

转捩连字八之四 326

推拓连字八之五 331

虚字卷之九 338

助字总论 338

传信助字九之一 340

传信助字九之二 352

「也」助实字 357

传言助字九之三 360

已、耳、尔 367

传信助字九之四 370

者 383

传疑助字九之五 383

合助助字九之六 402

叹字 407

论句读卷之十 410

彖一 410

系一 411

系二 413

系三 413

系四 414

系五 415

系六 415

系七 416

彖二 417

系一 418

系二 419

系三 419

系四 420

系五 420

彖三 421

系一 422

系二 426

系三 427

系四 427

彖四 428

系一 428

系二 429

系三 430

彖五 431

彖六 438

彖七 455

词语索引 469

A 469

B 469

C 470

D 472

E 474

F 475

G 476

H 477

J 478

K 481

L 482

M 482

N 483

P 484

Q 484

R 486

S 487

T 490

W 491

X 493

Y 494

Z 500

文通序

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兴焉。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有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胡元瑞则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之学而已。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然其得失之异同,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变之先,难矣。盖所以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已耳。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易曰:‘艮其辅,言有序。’诗曰:‘出言有章。’曰「有序」,曰「有章」,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着为文者也。传曰:‘物相杂故曰文。’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通雅引作‘离经辨句’,谓‘丽子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读]徐邈音豆。)皇甫茂正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杜。’ 「度」即「读」,所谓句心也。然则古人小学,必先讲解经理、断绝句读也明矣。夫知所以断绝句读,必先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刘氏文心雕龙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顾振本知一之故,刘氏亦未有发明。

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衍说。至于逐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且同一字也,有弁于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塾师固昧然也。而一二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语之及此,罔不曰此在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噫{口戏}!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

下载阅读全文